在汽車之家看到一篇文章 頗多感悟,在此轉載與大家共享~
位于雙井外有一片蔚藍色的廠區(qū),小時候的我總會有意無意的仰望北京吉普廠區(qū)里那高大的廠房,工人們整齊劃一的藍色制服,從里面走出了的人臉上總有一種牛氣哄哄的自豪感。這就是中國汽車廠里面首家合資廠商,以市場換技術的開創(chuàng)者,在這里曾經誕生過一個時代的經典“北京212”、“北京2020”,也曾產出過輝煌的“北京切諾基”,作為一個只生產越野汽車的廠家創(chuàng)造出過“產銷8萬輛”的業(yè)內奇跡。不過隨著領導層一連串的決策性失誤,如今的“北京吉普”已經煙消云散,曾經火熱朝天的廠區(qū)如今也奚落的只剩斷壁殘亙,“北京吉普”只停留在老一輩越野人的記憶中。
到底是什么讓曾經輝煌的“北京吉普”走向沒落?讓我們故事從2003年開始講述吧…
名噪一時的“BJ2022 挑戰(zhàn)者”
陳群一,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當年北京吉普的首席造型設計師。2003年的某天,一個孤單的背影背著沉重的行李,黯然走出北京吉普的大門。有人說他離開時雙眼是擒滿淚水的,但他卻始終沒有回過頭。作為一名設計師,陳群一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埋頭苦干,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著夢想,大家都知道他有一輛心愛的帕杰羅io,大家更知道他最大理想是成為中國一代汽車設計大師。陳群一1993年從吉林工業(yè)大學汽車學院工業(yè)造型系畢業(yè)后進入北京吉普工作,從一名普通的員工一直成為北京吉普首席造型設計師,與北京吉普走過十年的光陰,但2022項目的半路夭折使得這位年輕人徹底心灰意冷,出走,也許是逃避現(xiàn)在打擊一種辦法,也是對現(xiàn)實不滿的最強回擊。
“2022挑戰(zhàn)者”項目團隊,最年輕的不到30歲,年紀大的也就40多歲,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陳群一,1972年出生,1996年3月受命開始第二代國產民用與軍用輕型越野車的造型設計,做完這個項目(2000年)才28歲。
下面這份資料詳細的記錄了“挑戰(zhàn)者”項目的研發(fā)周期:1996年~1998年間,歷時一年半,陳群一主持了二代車——“挑戰(zhàn)者”的造型開發(fā)全過程:包括100余幅效果圖,3個1:5油泥模型及膠帶圖,一個1:4油泥模型及膠帶圖,內外1:1油泥模型及膠帶圖,計算機ALIAS三維數(shù)據(jù)模型,1:1樹脂銑削模型以及模型樣車等。設計挑戰(zhàn)者的幾乎所有工作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陳群一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對照國外先進的造型方法反復進行探索和研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忙得一天只吃一頓飯。所有的付出終于在2000年的北京國際汽車展上獲得了收獲,觀眾對于挑戰(zhàn)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有些車友當場就決定持幣待購。
而作為挑戰(zhàn)者的制造者,當年的北京吉普所擁有的雄厚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身為國內首家合資的汽車廠,北京吉普是由北汽和美國汽車公司(后來賣給克萊斯勒)合資,和后來的許多合資項目不同,北京吉普從一開始就在合資條款中明確,要開發(fā)自己品牌的汽車。北京吉普培養(yǎng)了一支強大的研發(fā)團隊。當年的北京吉普,技術力量雖然無法與一汽相比,但是比起上汽、東風(二汽)都綽綽有余,那時候許多汽車企業(yè)派人到北京吉普學習。然而事情的發(fā)展總是曲折的,對北京吉普而言,風光掩蓋不了問題,陳群一的離開僅僅是一個開始。
主人公之二:陸群。在2000年北京國際汽車展上,由北京吉普產品部潛心五年自主研發(fā)的一款內部代號BJ2022、公開名稱為“挑戰(zhàn)者”的SUV大放異彩。人們被這款稱為“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制造的越野車”吸引來。而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人就是陸群,北京吉普工作了十個年頭年之后,2000年他成為北京吉普產品部的經理,挑戰(zhàn)者項目的負責人之一。
陸群回憶說:“從1996年開始,公司組織挑戰(zhàn)者車型開發(fā)項目,一直做到了2001年,最后被槍斃掉了。我從產品負責人一直做到產品部經理,都一直做著這個車,聽到這個消息,就像自己養(yǎng)的孩子被掐死一樣痛心,整個團隊心情極為低落。”
北京吉普從一開始合資就開始做二代越野車,一輪一輪地做著研發(fā)二代車的夢想,一輪一輪地做著努力,又一輪輪的失敗。直到1996年,新的一輪嘗試開始,北京吉普派了一批人去美國培訓,美國人安排做2020車型,回來后,中方決定啟動BJ2022項目,也就是“挑戰(zhàn)者”,這車是由中國人自主開發(fā)。當時,北京吉普20年合資協(xié)議到期,新的協(xié)議延長總合同到30年,并且追加投資2.26億美元開發(fā)新產品,其中0.26億美元做大切諾基,2億美元做挑戰(zhàn)者。挑戰(zhàn)者是中國第一次按照世界級的研發(fā)流程做的一款越野車。
機緣巧合的是,在當時中國軍方也在考慮更換列裝多年的軍用吉普車(121、2020),而作為長期為中國軍方提供車輛的供應商,北京吉普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幾方因素的綜合之后,1996年這輪研發(fā)所下的決心是最大的,也是歷時是最長的、做出的成果也是最大的。甚至動用了一些底特律的設計公司,一些研發(fā)人員在美國呆了有一兩年,所有的設計成果全部做成并通過驗證,所有的試驗也都完成了,其中包括了整車臺架模擬可靠性強化試驗,整車性能及制動性能、操縱穩(wěn)定性專項實驗,法規(guī)符合性及碰撞試驗,綜合路面及可靠性道路試驗,發(fā)動機電噴系統(tǒng)試驗以及產品定型試驗等,僅樣車就做了幾十輛,甚至還請媒體做了試車。
“挑戰(zhàn)者”包括4×4與4×2兩種車型,分為民用款和軍用系列。其中民用型與軍用型共用底盤平臺,但分別采用不同車身。民用版車型圓潤流暢、軍版車型則剛毅堅硬。動力上,“挑戰(zhàn)者”采用拿來主義,直接移植了在當時還不算落后的切諾基7250E 的動力系統(tǒng),2.5升的多點電噴發(fā)動機,匹配5擋手動變速器,以及單柄操縱的分動器。由于采用了非承載式車身,所以越野性能以及耐用度都比切諾基強多了,滿足軍方使用。而從外型角度來看,2022挑戰(zhàn)者也不乏超前意識,圓潤流暢的外型完全擺脫了90年代中期吉普車見棱見角的傳統(tǒng)觀念,反倒是非常符合現(xiàn)在的審美觀,毫不夸張的說這款車就是拿到現(xiàn)在來說造型也不落伍。然而就是這樣一款車,被無情的拿掉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2000年1月21日,國家有關部門主持召開的國產第二代輕型越野車鑒定會上,與會專家組作出結論:“2022與BJ2022A是我國自主研制開發(fā)的新一代的輕型越野車,全新的外形和內部造型設計,富于現(xiàn)代感。在充分利用引進和研究中國使用條件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汽車產品開發(fā)的理念、程序和手段,完成了整車的設計開發(fā)工作,整車性能達到1990年代輕型越野車的國際水平。”主打低端越野市場的“挑戰(zhàn)者”定價8萬到10萬元人民幣,計劃在2002年投放市場,當時的市場反饋也相當令人滿意,正當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時候,事情卻變了味道…
一位業(yè)內人士分析說,克萊斯勒在這個時機上持股三菱,這樣北京吉普的引進產品就多了選擇。在“挑戰(zhàn)者”與三菱帕杰羅速跑之間,一個是需要大量資金做量產,一個是少量資金做引進。而引進產品又快又省錢,于是領導層決定拿掉挑戰(zhàn)者項目,去做速跑了。
這次顯而易見的錯誤很快便受到了懲罰。在否定“挑戰(zhàn)者”越野車之后,有著皮卡背景的“速跑”國內消費者并不買賬,北京吉普仍然只能靠著切諾基和2020硬撐,2002年北京吉普全年產銷量僅為9000輛。同期,長豐獵豹等新興力量逐步掌握市場主動,奪取了更多市場份額。而組織內部也是一團亂麻,否定“挑戰(zhàn)者”直接激化了內部矛盾,2003年已經是人心離散。
當年影響頗大的 “挑戰(zhàn)者”項目無疾而終,傷透一批骨干的心,同時也預示了“北京吉普”將走向不歸路。陸群在無奈之下,率領北京吉普產品部全部骨干力量另立門戶,在順義汽車城成立了長城華冠汽車設計公司,陳群一則去了同濟同捷做設計總監(jiān)。
就在此時長城汽車憑借經濟性SUV-賽弗一炮走紅,在2002年開始的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時節(jié)迅速取得立足之地,并且將已經老邁不堪的切諾基進一步推向了深淵。耐人尋味的是當年的北京吉普設計師陳群一在同濟同捷任職期間,為長城開發(fā)了大量產品,而那款承載著很多北京吉普人夢想的2022挑戰(zhàn)者,卻再無蹤跡可尋。
2005年,輝煌一時的“北京吉普”正式終結,經典的“北”字車標也成為了越野爺們心中永遠的記憶。同時在北京吉普基礎上成立的BBDC(北奔)正式成立,公司的大領導們終于完成了他們多年來“造轎車”的夢想。
作為故事的結尾,再來看看陳群一,他在同濟同捷期間與國內企業(yè)有著合作關系并為它們開發(fā)車型。比如長城汽車的精靈、炫麗、i7以及非凡等車型均由同濟同捷主持外形設計,陳群一也經常奔波于保定長城和北京的工作室之間,但陳群一再未推出過一款自己創(chuàng)作的產品,這些車型全部是由年輕設計師創(chuàng)作的。對此陳群一解釋道:“我的命運比較有趣,凡是我親手從頭到尾設計的車型都沒有量產,我想一輩子能夠設計一款挑戰(zhàn)者也就足夠了,以后我不會再獨立設計一款車型?,F(xiàn)在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幫助我的團隊進行設計,協(xié)助他們創(chuàng)作好的作品,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工作。有些設計總監(jiān)喜歡將自己的思路強加到設計師身上,但我不會那樣做,我非常尊重這些年輕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 2008年4月,陳群一離開同濟同捷,轉投阿爾特(中國)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擔任設計總監(jiān),但是他仍然堅持不會再設計一款量產車的理念。“我的目標是要做一個沒有作品的大師。”他說。
原帖地址http://blog.che168.com/jinlei/?p=370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