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段北元歷史。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禪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長孫林丹汗繼位。林丹汗即位后,在巴林部境內(nèi)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1634年夏,林丹汗不幸因病去世。林丹汗福金蘇泰與其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率領(lǐng)察哈爾和鄂爾多斯部眾自大草灘返回鄂爾多斯??柨s圖臺吉率部進入青海。 林丹汗病故后,皇太極于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領(lǐng)兵1萬,前往鄂爾多斯尋找林丹汗子額哲。封林丹汗子額哲為親王,并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之,設(shè)都統(tǒng)和副都統(tǒng)統(tǒng)治察哈爾左右翼。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lǐng)主齊聚沈陽,承認皇太極為汗,并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蒙古人之所以承認皇太極為汗,是因為當(dāng)時的女真(滿族)部和蒙古人似乎有著同一祖源關(guān)系,而且可以確定的是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的先祖就是猛哥帖木耳(猛哥帖木耳是蒙古名字,他曾于1412年被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同年,皇太極在盛京(沈陽)即位,改國號“清”,改元崇德。
今阿旗在契丹遼朝時屬京畿地區(qū),遼都城臨潢府離這里很近,僅100多里地。女真金朝時屬大定府北部邊境地區(qū),元朝時屬遼王封地,明朝初歸屬于蒙古兀良哈部,后成了察哈爾部屬地。《大清一統(tǒng)志》在察罕浩特遺址上標了努合圖哈達(努合圖哈達即有坑的巖);《阿旗固倫貝勒巴扎爾噶如第旗圖》標出故城遺址符號,后面記為阿巴嘎山;張穆《蒙古游牧記》標出小阿巴嘎山等等。察罕浩特遺址位于阿巴嘎哈喇山山陽的平原上。察罕浩特遺址位于巴音和碩河北岸的平原上。平地上有兩座拔地而起的小山丘,形狀似公牛(蒙語稱作布哈),當(dāng)?shù)厝朔謩e稱作東布哈哈達和西布哈哈達。察罕浩特遺址由內(nèi)外雙層城墻組成,外城東城墻跟東布哈哈達,西城墻跟西布哈哈達相連接。南北走向地東西城墻長度約500米,東西走向地北城墻長度約980米,南面因與東西兩座布哈哈達連接,中間沒有城墻,向巴音和碩河畔敞開。因年代久遠,外城墻遺址已經(jīng)不太明顯了,但隱約能看的見曾有過城墻的痕跡。
察罕浩特宮城(內(nèi)城)為正方形,四周大約有250米左右,有南門和東門。經(jīng)觀察,剛建察罕浩特的時候好象只有南門,南門朝東有甕城,東門有后來鑿出來的痕跡。墻體內(nèi)側(cè)用土坯壘筑,外側(cè)用青磚來加固。外側(cè)的青磚據(jù)說清代康熙皇帝時期拆掉后搬過去用于建造罕廟寺的建筑上。內(nèi)側(cè)的土坯墻仍相當(dāng)牢固,最高處約有三米多。這同遼金城墻遺址截然不同。宮城北部有座高處,好象是宮殿的遺址,似是察罕浩特主體建筑物。從宮殿到南門有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街道東西兩側(cè)均有七座朝南的建筑遺址。中心建筑物西側(cè)右手七座房屋遺址后面,有三個凸出來的地方,最前面的呈八面形狀,顯然是塔基,另外兩個不知是什么建筑物的廢墟。宮城西南角有座面積不大的房屋遺址痕跡,其后面有口死井。東南角有座相當(dāng)高的土堆,當(dāng)?shù)厝苏f是祭星壇。城內(nèi)隨處可見蓮花葉狀雕刻的柱子根基和紅黃綠色瓦礫、青磚、瓷器碎片。據(jù)考古專家稱,其中有遼代紋磚、元代青花瓷器、明代青磚,并且這座城被焚后變成廢墟的。從察罕浩特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這座城利用了遼金元的舊城郭遺址。據(jù)史料記載,契丹遼朝在國都臨潢府附近建立了24個城堡,察罕浩特很可能是在其中某一城池的遺址上建造的。
宮城西城墻到外城西城墻為止有不少房屋遺址痕跡,在此處我們看見了一個搗米的石碓。東布哈哈達離地兩米多高處有一個人工鑿出來的隧道,通過那個隧道可以上巖石的東側(cè),巖石的東側(cè)和上面共有六個柱基痕跡。據(jù)說,這兒曾經(jīng)有過存水的方形石槽,七十年代炸掉后搬運到巴音和碩,建造了駐軍營房。巖石上面有個可二十幾個人圍坐的方形大盤石,上面刻了一副棋盤,還有一個柱基痕跡。盤石下面有一條直接通往宮城的隧道,據(jù)當(dāng)?shù)啬撩裰v,七十年代有個人曾從這兒下去走了500米左右到了宮城西南角的那口死井附近,但現(xiàn)在無法斷定此事是真是假了?!洞笄逡唤y(tǒng)志》所記載的努合圖哈達也許是根據(jù)這個大盤石上的隧道口的。我們可以推測,宮城西側(cè)是居民區(qū),東側(cè)是軍營,因為近些年從宮城東邊找到了很多箭頭等兵器。西布哈哈達上面也曾有過很多建筑廢墟,也是被炸掉后當(dāng)建筑石料用掉了。
站在宮殿中心位置遙望這座故城遺址的南北兩端,背面阿巴嘎哈喇山主峰、故城遺址的中心街道、城南門以及兩個布哈哈達正中間與往南二十余里處之外的有座舌頭形狀的山峰均在一條線上。遠處的那座山峰東麓有口泉叫作國師泉,西麓有個洞叫作國師洞,清代在此曾建過寺廟,今仍有模糊的建筑痕跡和瓦礫碎片隨處可見。當(dāng)?shù)啬撩癜压食呛竺娴陌透律椒Q作“金鳳飛翔之千峰阿巴嘎哈喇山”。阿巴嘎哈喇山西面的山嶺叫作呼和布哈嶺(呼和即青,呼和布哈即青色的公牛),其東面流過的河叫作哈其爾河,河?xùn)|邊的山叫作額爾德尼山,當(dāng)?shù)孛晒湃税阉Q作“青龍騰飛之額爾德尼山”,當(dāng)?shù)厝税杨~爾德尼山亦稱作哈瑪爾嶺。額爾德尼山南麓哈其爾河北岸,清朝在1674年建了罕廟寺。阿巴嘎哈喇山以北二百里處是著名的噶海額勒蘇(噶海,蒙古語,豬的意思;額勒蘇即沙漠),即漢籍所說的野豬口。從野豬口有直達罕蘇木的大道。也是通往漠南漠北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道。16世紀初蒙古達延汗征右翼三萬戶、17世紀末準噶爾噶爾丹汗遠征清朝時都曾經(jīng)過噶海額勒蘇沙漠。又如,1945年蘇蒙聯(lián)軍攻打日本關(guān)東軍時也是經(jīng)過噶海額勒蘇沙漠到達了罕蘇木的。額爾德尼山腳下有座故城遺址,叫博羅浩特(意為紫金城)或舊察罕浩特,金邊墻(金界壕)亦從這里經(jīng)過。過去阿巴嘎哈喇山和額爾德尼山麓、巴音和碩河流域的小察罕浩特遺址到罕廟寺的方圓二三十里地區(qū)都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著,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祖先林”,現(xiàn)在蕩然無存,據(jù)說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占領(lǐng)軍,因戰(zhàn)時需要,大規(guī)??撤ザ鴮?dǎo)致毀林。罕廟寺在清代是本旗的旗廟,所以過去每年在這里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
故城遺址后面的阿巴嘎哈喇山到東南面的大阿巴嘎哈喇山間大約有四十多里遠。大阿巴嘎哈喇山是在阿旗和扎魯特旗的邊界處。從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沿金邊墻至大阿巴嘎哈喇山后面有條古道。這條古道從罕蘇木往西南方向可抵達噶爾瑪哈達、濕巴爾臺(有泥濘的地方之意)、花馬嶺或翻越布日合素臺汗山可到達巴林右旗境內(nèi)的哈喇木淪河流域的京京白塔附近。另外,自察罕浩特遺址往西走山路也可以抵達京京白塔附近。
可以看出,林丹汗為控制蒙古左右翼和東部科爾沁等地,把都城修建在當(dāng)時蒙古地區(qū)東西南北交通要塞上。因為從這兒往北經(jīng)噶海額勒蘇沙漠可抵達漠北的克魯倫河流域、呼倫貝爾、七鄂托克喀爾喀等地方;往南渡西拉木淪河可抵達明朝長城要塞山海關(guān)、喜鋒口、古北口、張家口等處。往東沿金邊墻可至嫩江流域的嫩科爾沁地。往西也沿金邊墻可抵呼和浩特十二土默特地區(qū)。
立于古城墻上,百年老樹下是一座廢舊城池,從里面的斷壁殘垣中,依稀辯出戶居的痕跡。側(cè)耳細聽,歷史的那頭隱約傳來無盡的喧囂:時而牛羊歸來,雞鳴犬吠;時而炊煙裊裊,長調(diào)悠揚;時而猜拳聲聲,笑語盈盈;時而戰(zhàn)馬嘶鳴,車輪滾滾,狼煙四起,殺聲震天......
風(fēng)煙滾滾,歷史不再。寧靜的天空下,硝煙早已散去。撫摸著古老的樹皮,凝視著殘破的瓦片,不僅感慨人類歷史,不僅感慨自我人生......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