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geekcar.net)
由胡玉蘭發(fā)表于2014/06/15
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帶領下,創(chuàng)新者聯盟成員參觀了比亞迪產品展示,充電大樓,并部分試駕了比亞迪汽車以后,“聯盟”終于和王傳福有了“坦誠相見”了。雖然整體的對話非常有建設性,但是由于篇幅和閱讀體驗GeekCar選取了最有沖突性的兩段段實錄。
體驗還差最后一點
張一鳴(今日頭條創(chuàng)始人):今天來參觀發(fā)現,3萬人的科研投入,投入實在是太強大了。我剛剛就在想,其實比亞迪的車特別理想,研發(fā)也特別先進。為什么我之前的印象不太對呢?第二個像我們看到朋友圈里誰買了特斯拉,一般都是一百個贊一百個評論。我想問王總,怎么能達到朋友圈里誰買了一輛比亞迪有一百多個贊?我看不出特斯拉和比亞迪的產品本身有差異,當然有人說特斯拉電池群管理技術有些優(yōu)點,但是總體來講我看不到大差別。
王傳福(比亞迪董事長):我們當時選擇的策略也是過于走大眾化,高端這一塊我們做得比較少,我們宣傳得也不夠,這也是我們要檢討的。后面像我們唐、秦、漢、明這些重量級,每款車從技術上都拉高了。那么,作為比亞迪怎么對這些成功的案例研究?怎么學習Tesla?我們現在一直在研究,Tesla的電機是從臺灣買的,電控是自己和別人合作做的。Tesla買的電池是松下的,日本電池本身一直做的很好,Tesla只是簡單做了一個模組。當然他在這個技術上,必須要有他自己的東西,要不然他故事怎么講圓?他必須在分組技術上有一些創(chuàng)新,只是一個組裝,把30幾個電池并聯然后再串聯,這個很值得我們學習,就是這種營銷。我們比亞迪,因為汽車投資很大,一款產品一般投10—20個億左右,你要是定位不好,就很容易失敗。因此首先要研究透以后再做,你不能說做得不成功,做得不成功30個億就沒了,30個億沒了沒問題,我們可以在別的地方賺回來,但是有的時候會花費你6年時間,6年時間我們是拿錢買不到的。這些我們還在分析,但是我們現在選的雙模戰(zhàn)略,可以看出來是非常正確的,現在可以看到收益,未來我們80%的產品放到雙模產品,雙模產品高度節(jié)油還要加速快,還能跑長途,這一點非常重要,對于消費者他很容易接受,這個是我們下一步要走的。
周航(易到用車創(chuàng)始人):我有幾個問題,剛才我開了咱們的車,我覺得比亞迪有電動的優(yōu)勢,但是我在用戶體驗上有一個感受,比如說我們方向盤是手動的,第二個我們的屏幕,我沒有仔細看,屏幕尺寸大概是7寸的,還有屏幕分辨率相對來說低了一些,這樣兩個細節(jié)一下子把整個車拉低了一點,本來價格如此有競爭力,大概25萬,就可以買到有奔馳血統又有比亞迪電動血統,本來一定會有爆點,但是就是在交互上差了一點。如果要有更大的亮點,就是一兩點交互上優(yōu)化一些,各方面定位來說都沒問題。
張鵬(極客公園創(chuàng)始人):以前大家買一輛車,自己覺得這個車合算所以就買?,F在的很大驅動力,是我買車了這件事,這件事不光考慮合算,還有這件事我愿意跟朋友分享。這個咱們設計的e6的車,前面彩色屏很好,但是我覺得可以有更好的UI,讓我覺得這個UI設計的真棒,會愿意跟朋友分享。就是剛才一鳴說的怎么點100個贊。
楊勃(豆瓣創(chuàng)始人):我覺得做產品98%所有辛苦事都做了,但是最后一點點,大家覺得挺可惜的。
張一鳴:非常明顯的一點,一上去就感受到了。
周航:用戶感受可能很膚淺。
張鵬:對,弄一個大點的屏,或者一個小的屏能有什么差別,但是如果用戶第一感覺不喜歡就很難繼續(xù)。汽車周期這么慢怎么辦?
王興(美團創(chuàng)始人):剛才說的是藍牙鑰匙,我覺得作為極客很好。但是這個不可能是用戶關心的事情,剛才試駕車我開了E6和秦感覺不錯,覺得有些體驗上面,設計感上面有提升的空間。讓我感覺有點像最早安卓出來的時候,并不是給用戶用的,但是蘋果給用戶感覺就很好。我想比亞迪的設計師在整個項目組織里面處于什么位置、可能他在多高層級向誰匯報會影響過程中的體驗。背后還是品牌的含義,沃爾沃還是給人安全感,像寶馬是駕駛樂趣,比亞迪有非常好的技術,非常好的想法,但到底比亞迪給用戶什么樣的品牌概念?才決定用戶能不能接受?要不然那么好的技術,那么多好的車,不能更快讓消費者接受。我想說,到底比亞迪是希望給買車的人什么感覺?比亞迪是什么樣的車?為什么買比亞迪的車?
王傳福: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們上個月內部會上開過,我們現在很多產品設計的時候,是工程師在設計產品,其實我們一直在檢討這個事。喬布斯偉大,在于他把ipad做成小孩可以玩,能讓一個小孩充分使用。我們比亞迪也是一樣,我們的設計不應該讓工程師做,我們應該找一些弱勢特別是小孩,特別是我們的軟件界面,這個是我們要檢討的,我們下一步要著力發(fā)展的。當然大家說體驗很重要,但是真正把它貫徹到執(zhí)行層面,讓體驗推動,把體驗作為第一推手。因為只有體驗才能夠推動產品所有。因為我們現在有1.5萬名工程師,這些人當然是各個領域精英,其實我們一樣潑冷水,你只是一個技術,在企業(yè)的面前,你應該站在下游,技術其實并不重要,你應該把體驗放在極致的位置,這個體驗要創(chuàng)造出來,找達到這個體驗需要的技術,中國沒有就去美國找,美國沒有去以色列找,以色列沒有去俄羅斯找,我們現在也是給工程師潑一盆冷水。
張鵬:互聯網圈因為做軟件做程序,更新換代很快,產品經理不斷看反饋看數據,我覺得您應該跟互聯網圈交流,這個會有幫助。因為做軟件周期快,有一定成熟度。
王興:我再問一個問題,王總肯定對互聯網也不陌生,我知道你是人人網的獨立董事,你對互聯網也蠻了解,參與互聯網公司的運作,這個對你實際做比亞迪有什么直接的影響?
王傳福:應該來說,我本人經常以一些創(chuàng)新來調教員工,因為IT最驚艷就是兩個字“創(chuàng)新”,它的競爭很殘酷,過渡的競爭最后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這個行業(yè)平臺不高大家都擠進來,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夠活下來,一家創(chuàng)新的公司很偉大。在座這么多里面都已經打出來了,實際上你們打掉多少企業(yè)了,多少企業(yè)被你們搞垮了,一樣的。汽車沒有,它投資很大的,按部就班,進來的人也很少,因為投資一投就幾十個億,而且?guī)资畟€億還不說,一弄就幾十年,一個車型五年,從設計到最后,你像我們一個產品五年時間才能出來,未來看以后怎么去跟他們融合,讓他們體驗到創(chuàng)新,體驗到殘酷的競爭。因為汽車它也是,汽車領域技術的使用非常落后,很多很好的技術用到車上很慢,我們現在一直在改變,其實剛才我說到的藍牙鑰匙也好,遙控駕駛也好,已經慢慢把一些體驗的因素容進去。我們現在也感覺到,我們在評審車的造型、配置,產品定義方面做得不夠,我們以后要請一些IT精英,運用互聯網精神,讓他們參與,或者他們去評審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一個產品開發(fā)周期一般都在四年左右。從產品開始做,四年出來產品,改型大概兩年,每個階段里面都要做產品的應用,產品應用就要請一批人評審。如果你還是請工程師那就壞了,工程師總是喜歡復雜,簡單的東西沒意思。消費者就喜歡簡單,這是就是一個矛盾,現在我們就要看到這個東西,我們現在也感覺到這個問題。
李志飛(出門問問創(chuàng)始人):我們有一個應用叫出門問問,特別適合在車里用比如說導航,全部語音交互,可能做到車里面比較好。我們也特別想做這個事情,但是我們跟車廠談的過程存在問題,這個合作驗證過程需要兩三年,作為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早就掛掉了。我的問題是兩個,第一個你覺得語音交互在車里邊是不是真的有未來?還是說只是大家想象的一個東西。第二個,這種合作,假如語音交互是剛性需求,我們本身需要快速迭代,感覺想和您這樣的公司合作,但是很難。
王傳福:首先第一個問題,語音交互,我們在進行產品規(guī)劃時我也談過好多次,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其實車手動的話人會很忙,要扶方向盤,眼睛要看前方。作為交互,一個手一個眼睛,必須要看前方,剩下的就是嘴。因此我們認為,車里最安全的交互是語音。那現在這個語音技術也很雜,我們現在一直想找一些好的語音技術。但是怎么做,現在我們也在想辦法。但是就像你剛才說的,確實時間很久。我和每一個汽車公司談合作都太慢。我曾經跟福特做過好多實驗,他們也很重視,但是最后很慢。這是汽車公司的特點,整個行業(yè)很慢,因為產品改型要兩年,重新開發(fā)四年時間。四年對互聯網來說就太長了,這個確實是。未來你看中國車市競爭激烈以后,它的產品周期大大縮短,原來我們產品是十年,現在已經慢慢到七年。以前桑塔納十年賣,但是現在不行了,七年到五年,以后再競爭可能到三年都有可能。我們怎么辦?押,三個也押到兩個月是有可能的,再押到一個月也是有可能的。比方說中國的家電,家電發(fā)展了17年,幾乎是全軍覆沒,到現在占了70%。工程機械,中國也花了十幾年時間,現在占了70%、80%的市場。汽車我們花了20年的時間,汽車還是觀念的問題,政府一開始觀念就是錯的,老百姓觀念都改變了?,F在想改變就很難。今天的自主品牌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必須要改,像我們車的品質,比如說我們一個車賣出去,兩年內故障都小于1,我們本來做IT,不斷改進,早期可能犯了一些設計的錯誤,但是品牌沉淀需要一個時間。今天還是品牌管理,品牌管理一旦改過來以后還是很快,畢竟中國人很勤奮,這兩年是自主品牌最難受的時間。
王小川:搜狗之前做輸入法,2009年的時候通用找我們,讓我們做輸入法,當時談完簽約兩到三年的時間,我當時覺得不理解,對我來說一個輸入法放到車里面竟然需要兩三年時間。后來我們內部一算別跟這個汽車廠商合作了,輸入法就需要這么長時間,后來我們內部討論,用倒逼的方法我們自己做,我們倒逼汽車廠商等成熟再做,這個輸入法我們是這樣工作。但是有時候站在汽車角度,硬件是比較慢的,但是有的軟的東西,比如說小米手機,硬件一年更新一百到兩百,但是軟件是跟周圍一起進行的,這樣把慢和快結合在一塊。另外一個,我之前跟順豐合作,說把快遞號碼放到快遞員兜里面,防止丟。后來他們的線下店也是通過這個方式推動的。如果咱們比亞迪這方面有創(chuàng)新部,有這個探索,排除掉以前不跟汽車廠商不合作的觀念。
侯雁:我們秦要上2.0,我們跟王總匯報,也要做這個平臺,可以看到這種思想在里頭在走。
王傳福:我們到時候可以有這個接口大家互動一下,傳統行業(yè)和互聯網還是沒法比,前者太保守。
張鵬:您這兒都是自己的體系,像我們互聯網是掌握源代碼,掌握源代碼設計很好改,所以說從基礎層有快速更新的優(yōu)勢,這個接口一統一,跟企業(yè)連接就很方便。新的東西還是層出不窮地出來。
王傳福:你們覺得IT汽車,汽車多媒體未來有什么好的idea,怎么把移動互聯和車結合的更多一點?
楊勃(豆瓣創(chuàng)始人):前幾周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因為我們有個豆瓣電臺,市場上有比我們大的公司,但是他們都不專門做電臺了,因為這個電臺跟很多汽車合作,最早像寶馬他們開始做的,他們習慣在國外跟潘多拉合作。后來我們自己也是覺得這個事情太慢,我們做點事吧,做到手機上,手機上我可以自己做語音控制,但是現在有一個觀點,我覺得手機跟汽車如果能有很好的接口,這個可以解決汽車硬件慢的問題,它的接口在這兒,手機快可以整合它,這個是整個互聯網的心態(tài),幫助咱們去解決快的問題。王小川:我看到兩個東西,站在互聯網廠商,是把車跟手機連一塊,反正軟件我做進去就行。另一個觀點,在制造商讓汽車變成虛擬運營商一樣聯網,繞過數據這個環(huán)節(jié),車直接跟網絡連在一塊,這樣就可以把賣出去的用戶,而變成持久發(fā)生聯系的用戶,最終還是要跟網絡本身連接。
張鵬:一種車是終端另外一種顯示,最后跟互聯網公司合作。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