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選車
其實本沒打算買它。
之前一直開著一臺神車(五菱之光),想換車的時候著重考慮過這幾款,其中大部分都試駕過:
廣汽傳祺GS4手動精英版
斯柯達yeti1.4T手動炫彩版
速騰1.4T手動舒適版
明銳1.6手動創(chuàng)行版
英朗1.5手動豪華版
總之就是沒有它——高爾夫,甚至在店里試駕速騰的時候,我都沒有打開過旁邊高爾夫的車門。
不是不喜歡它,而是考慮到作為一個老板(5個人的大公司),個人喜好必須無條件服從創(chuàng)業(yè)需求。
就在我邊看邊猶豫的時候,5月份,我公司終于開不下去了,關門大吉。
不用考慮“商務”需求之后,選車就變得非常簡單了——選自己喜歡的。
喜歡高爾夫是從MK6開始的,當時家里置辦第一臺車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同意我的建議,沒辦法,反正我常年在外地飄蕩,開車的機會少之又少,隨他們吧。當時買的是一臺東標308,1.6+4AT,如今4年多過去了,跑了不到2萬公里。
對于MK7,我內心其實是抗拒的,從配置到外觀,我還是更喜歡MK6。也試圖買一臺成色好一點的二手MK6,手舒,5年6萬公里,天藍色,要價接近9萬,那我還不如買新車吧。
訂車等車的過程小有波折,這里就不提了,我堅定地等我的灰色手動rline,多久都等。
5月13日訂車,7月8日提車,經過2個月的煎熬,當初一點新鮮勁全磨沒了,真正提到車的時候,反而沒那么興奮了。
如今它已經跑了超過6300公里,剛剛做完首保,是時候向大家匯報一下用車的簡單感受了。
對于rline,我其實真沒聽說過這一款,偶爾一次機會看到了它,深深地對方向盤和座椅中毒了。由于篤定要MT,rline手動版比自舒的價格只高出幾千塊而已,配置簡直秒殺,所以沒什么好猶豫的,就是它了。
總體上來說,rline運動款的包圍是與普通款MK7的區(qū)別所在,特別是前臉,R同款的進氣格柵可以說是外觀上最明顯的標志。其次就是輪轂造型,普通款無論是乞丐版、舒適版還是豪華版的輪轂造型,我都不喜歡,而rline的17寸輪轂造型卻讓我一見傾心。
槽點之一是側裙,明顯長出一截來。且不說連擋泥板都沒法安裝,單單每次看到那戳出來的一小截,任何“處女座”情結的人都想踢爆設計師的腦門。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現(xiàn)象,也不理解大眾這種“湊合”的做法。
另外一個槽點是兩廂車的通病,空氣動力學的原因吧,車尾的氣流導致尾部特別容易臟,特別是跑一段“土路”之后,車尾簡直沒法看。這個不能怪設計師,只能期待假裝一個尾翼看能否稍稍改善吧。
外觀其他部分沒什么好說的,大燈假雙U造型帶遠近光一體氙氣透鏡,蠟燭日行燈可以簡單換個LED燈泡解決,C柱造型是一臺高爾夫的經典所在,LED尾燈相當“奧迪范兒”。
(這張圖是“借”的)相信rline的買家和準買家都一樣,中毒的是它的方向盤和R標座椅。方向盤和GTI以及R的造型一致,多功能按鍵也一致,縫線有所區(qū)分,方向盤底部的字母標識可以表明各自的身份。座椅的造型和用料無可挑剔,行駛證的乘坐感受也非常棒。只是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旗艦版的alcantara和真皮的組合應該更舒適一些,alcantara部分在背部也不容易被弄臟,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rline這么做也不是不能理解。
槽點之一也在于座椅,是它的調節(jié)方式。手動調節(jié)也就罷了,旋鈕式確實不能忍。有時中午想在車里放倒副駕休息一會兒,擰來擰去實在讓人吐槽無力。有個笑話說得好,本來想睡一覺,等放好座椅,瞌睡沒了!另外包裹式的座椅造型在行駛中能給人更好的襯托感,但是休息時那種一動不能動的感覺就不是那么親切了,誰試誰知道。
另外一個槽點是鑰匙孔的位置,膝蓋稍不留神就能頂到鑰匙,我只想問問人機工程設計師,你試駕過嗎?這個是沒辦法解決的,想避免的話只能安裝無匙進入和無匙啟動,原廠4500安裝包就可以解決,但是怎么去跟4兒子磨,以及因為加包而額外多出的等待時間,是你必須承受的代價。
內飾其他部分也沒什么好說的,前艙部分能觸摸到的基本都是軟塑料或皮革材質,手感和高級感都OK。中控臺部分一如既往的“MQB”(沒區(qū)別)大眾范兒,5寸屏幕我個人覺得夠了,不喜歡傻大傻大的屏幕,如果能加上carplay就更好了。
空間部分,前排存儲空間絕對夠用,后排差點意思。后排空間方面,175以下的乘客是沒有問題的,不富裕但也不算憋屈,后排中間的隆起高度非常感人,所以一般情況下后排坐2個成年人就算了,中間非要讓一個成年人坐個把小時的話,朋友都沒得做了。尾箱夠用而已,比速騰是差遠了,放倒座椅是什么效果,我并沒有試過。
關于手動擋和DSG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我就不做討論了,我篤定買手動擋純屬個人喜好,我選車的幾個對象也無一例外都是手動擋,所以我并不是擔心DSG質量問題,我只是愛開手動擋而已。
MT+Autohold+自動啟停簡直絕配,我不清楚論壇里有些“老司機”說的上車就要關掉自動啟停是出于什么考慮,我手動擋踩下離合器點火,掛擋抬離合走人,相當順暢,幾乎不用等待;停車時空擋踩停,松離合熄火(沒系安全帶無效)。有3種情況是要關掉自動啟停的:1.嚴重擁堵路況;2.天氣炎熱的夏天(熄火之后空調也停止制冷);3.倒車、停車(頻繁進退檔切換很卡頓,甚至容易熄火)。
其他配置方面,后視鏡加熱在雨天非常好使,防炫目得加包才有;車載導航沒有不遺憾,手機+藍牙更好用;倒車影像我原本以為兩廂車可有可無,但6000公里下來,車上的2處小傷都是夜晚倒車所致,所以能加裝還是加裝一下吧,翻蓋的1000大洋左右,牌照燈改攝像頭的三四百塊錢可以搞定。其他看不見的部分,比如電子配置等等,大眾是非常舍得往高爾夫里塞的,畢竟高爾夫是它的“戰(zhàn)略車型”,這里就一筆帶過了。
另外重點說一下懸架,后板懸可以說是所有“大眾黑”以及高爾夫準車主最容易揪住不放的一項配置,這個不是大眾說沒影響就沒影響的,也不是幾個車評人一句“重在調校”就可以平民憤的。就我開過坐過的速騰和高爾夫相比,后排的舒適性肯定是速騰略勝一籌的。個人感覺在日常駕駛中的確沒多少的不適,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比如上高架、下隧道或轉彎時碰到減速條(那種白色或黃色的畫滿幾米或十幾米路段的紋路線),車速超過40,整個車都不好了,那種“廉價感”的的確確不該是一臺高爾夫應該有的。
Rline所謂高功率版發(fā)動機,實際就是相同的發(fā)動機調校有所提升而已,最大馬力150ps,最大功率110kw,最大扭矩250nm,參數與邁騰280tsi是一樣的。就實際駕駛感受來說,由于是手動擋,在市區(qū)行駛的時候,可以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駕乘感受。它可以讓公司的妹子們驚聲尖叫,也能讓我閨女在后排安然入睡。稍微延遲一點換擋,在2500-3000轉時再換擋,甚至可以說有一些推背感和駕駛樂趣的。我沒有測試過06和01成績,但是我試過在紅燈路口起步秒掉bmw120,也試過起步把一排車子留在后視鏡里,這樣的動力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日常駕駛都是足夠用的。
跑高速是高爾夫的強項,無論是120km/h巡航,還是110km以上車速時降檔超車,感覺是令人身心愉悅的。當然我沒有試過車友們各種視頻中的200以上的車速,我甚至180都沒到過,160倒是經常會嘗試一下,感受就是一個字:穩(wěn)。
靜謐性方面,車速120以下保持得相當不錯,可以說有越級表現(xiàn)。車速超過130之后,還想持續(xù)發(fā)力的話,發(fā)動機的吼叫聲會表達抗議,畢竟它前艙里裝的是一臺小排量引擎;路躁和風噪也會飆升起來。還真別說,有人就是喜歡的就是全世界一起吼叫的感覺。
我喜歡高速行駛時它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質感。
當然,還是要吐槽它的低扭表現(xiàn),畢竟是1.4排量,不要對它抱有太大的幻想。我有好幾次嘗試2擋爬地庫坡的時候熄火,在老家山區(qū)各種坡道上也有好幾次出現(xiàn)捉襟見肘的情況,當然還是由于沒有及時降檔補油造成的,但這樣的低扭的確容易讓人感到尷尬,特別是車上有領導或者妹子時……
經??吹杰囉褧耖L時間4-5L左右的成績,我只能表示羨慕。我錄得的市區(qū)長時間最低油耗在7.0左右,一般情況下7.5左右,也就是200元跑420-450km的水平。具體不多說,看一下加油記錄吧。
買這臺高爾夫rline,可以說圓了我一個10多年的夢,它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我人生中的第一臺車。經過這6000多公里的磨合,它沒有出過什么大的問題,甚至沒有被拍照和貼條。我沒有狠操過它,駕駛風格偶爾很溫柔偶爾比較狂躁,但總的來說還是“一般”程度,我喜歡這臺小車,我希望它可以陪我走很遠很遠的路!
拍照技術實在有礙觀瞻,浪費各位看官的流量了,不好意思了!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