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新車評網   作者: XCP裘立志 +關注   2021-04-04   評論 (0)

和很多網友的設想不同,我們汽車媒體和廠商的關系并非是對立面的,而是唇亡齒寒的關系。畢竟,我們評測車輛的來源,大部分都是廠商提供的試駕車,我們的第一手信息也都來自于廠商。而汽車廠商也需要通過我們告訴大家他們的產品如何,并基于我們的反饋,對產品的不足進行調整,以更好的適應市場。所以,某種程度來講,我們和汽車廠商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汽車的產品力越來越好。

前面也說了,我們的第一手信息或者說最準確的消息來源,永遠是廠商的官方消息。但,在參加媒體工作的這么多年,我們也遇到過一些“耍小聰明”的廠商(PS:文中所有圖片均為演示,非特指):

一、別說問題,有問題就是試裝車

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我們在參加全國試駕會的時候,非常偶爾的情況下會拿到試裝車來試駕,一般這種情況分兩種:一種是像慶哥剛試的新奇駿那樣,重磅車型在國內上市前想邀請一些在行業(yè)內深耕多年的媒體,用我們的經驗給他們一些建議,好讓廠家繼續(xù)調整;另一種,就是廠商想在上市前讓消費者了解這個產品,但真的來不及生產商品車了,就只能拿試裝車給我們先大概的了解下這個產品如何,后期會拿正式的量產車借給我們深度試駕。

因為是試裝車嘛,所以必然存在著一些小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一般是避而不談的,因為量產時肯定會改進。但有些廠商就利用我們的善良,試駕會提供的明明就是商品車,但公關媒介為了不出現(xiàn)負面內容(當然,這是他們的職責),我們一說這車有什么問題,他們就推脫這是試裝車,上市后肯定會調整的,希望媒體不要報道;另一種,則真的是常年拿試裝車給我們試駕,因為廠商不舍得“浪費”商品車,一般我們試駕過的商品車是賣不出去的,或者要打骨折出售。這種廠商就真的是有點小家子氣了,一場試駕會那么多錢都花了,偏偏要在最關鍵的產品上省錢,我們試試裝車的意義何在呢,又要傳遞給消費者什么信息呢?

二、是,這些問題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我們后期OTA

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現(xiàn)在進入了電動化時代,上面這種玩法也進化到了2.0版本?,F(xiàn)在不是什么都講究OTA嘛,像我前段時間剛試的福特領裕,連變速箱和ECU都可以OTA升級了(以前也可以升級,但要去4S店才行)。這也給很多廠商新的話術,一跟他們反映什么問題,他們會很干脆地承認,但同時也強調他們會后期OTA升級改善,希望媒體不要在內容上有所體現(xiàn)。

對此,我個人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既然知道了問題為什么不現(xiàn)在就解決呢?而且根據(jù)我們對廠商研發(fā)流程的了解,開發(fā)新品的時候投入的資金和人員是最多的。而產品推出市場后,我不否認會有人員繼續(xù)跟進這個項目(不少品牌則干脆解散項目組),但投入的資金和人員和開發(fā)新品的時候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機制下,一開始都調不好,指望后期OTA升級改善,概率有多大呢?

三、越來越多的特調車出現(xiàn)了

我們近幾年還發(fā)現(xiàn)一些品牌的套路更深,為了應對我們不同的測試項目,干脆給我們不同的特調車。大家在網上看到同一輛車,有的媒體說加速厲害,但油耗偏高;又有的媒體說加速一般,但油耗很低。這有可能并不是媒體的問題,而是廠商提供的試駕車本來就是不同的調校。這種情況在疫情期間,不能大規(guī)模舉辦試駕會的時候比較好操作,因為全國試駕會,我們換車開的時候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

其實廠商在汽車標定的環(huán)節(jié),是會有很多不同調校的試裝車出現(xiàn)的,比如有的油耗低,有的加速快,有的剎車距離短,但最后他們的工程師會根據(jù)市場調研的結果,進行最終的取舍,調校出一輛有一定特性的車,這就是商品車了。但因為我們在借車時,部分廠家會跟我們溝通要做什么內容,比如我們說要下賽道,他們就會給一輛加速快,剎車好,但油耗表現(xiàn)可能一般的車給我們,這樣我們測試的結果往往是不準確的。

四、后鋼擺臂涂銀色,騙我們是鋁合金

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這件事發(fā)生在我入行后不久,那時候廠商還沒那么多套路。但就在一場試駕會,廠商的PPT寫著某車的后懸掛采用了鋁合金擺臂,而且你低下頭看,它確實是漂亮的銀色,盡管它打孔了,但苦于沒辦法驗證,所以只能將心頭的疑惑壓在心底。但一部分較真的媒體,拿到試駕車后就立馬找了塊磁鐵吸了一下(因為當時鋁合金下擺臂還只在一些高端車型上出現(xiàn)),這才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鋼的,所以引發(fā)了群體打臉事件。自此之后,不少媒體出差都被逼的帶塊磁鐵去,就是怕再遇到這種情況。

說到帶設備,我們現(xiàn)在試車帶胎壓計也成了常態(tài),因為很多廠商的試駕車胎壓都是不準的。工程師辛辛苦苦標定了一個標準胎壓,沒想到活動執(zhí)行公司壓根不在意,直接導致很多媒體試出來的底盤特性和工程師調的是不一樣,其實廠商也是挺冤的(換個角度也不冤,畢竟也是因為它們試駕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沒有把控到位)。

五、車內做除臭處理

這個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了,我們拿到的試駕車,如果有味道那這車是真有味道;但是如果我們試駕的時候,車里沒有味道,那也不能說明這輛車就沒有味道。因為據(jù)我們所知,廠商給我們的很多試駕車,都是請專業(yè)的除味公司處理過的,甚至經銷商擺放在展廳的新車也是處理過的,目的就是不要讓異味影響,畢竟很多消費者對內飾味道這方面還是非常敏感的。

六、參觀的工廠永遠是最先進的

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我們除了試車之外,也經常會被廠商邀請去參觀他們的工廠,每次去都跟聽天書一樣,這倒不是說我們聽不懂,而是他們吹得太天花亂墜了,仿佛他們的工廠就是世界第一一樣。所以為什么你們經常看到參觀工廠的內容,都覺得這個工廠很厲害。

但參觀的工廠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工廠其實都差不多,只是每個工廠的標準不同,而且可能有個別的實驗室是某個廠商獨有的(但這些生產標準廠商是不會公布的,個別實驗室也是保密的,別的廠商不知道,這部分可能才是商業(yè)機密或核心競爭力)。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畢竟廠商只負責制造汽車,并不制造生產設備,所以這些機器絕大多數(shù)都是采購的,而全球頂級的供應商也就那么幾家,大家可不就差不多嘛。當然,這個差不多指的是一線大品牌,部分資金確實不足的,可能會采購同一品牌的第二梯隊產品,不過這些品牌也已經被淘汰的差不多了。

七、廠商不公布數(shù)據(jù),我們也沒辦法

這些年,我們走過最多的路是廠商的套路

最后一點,也是我們被網友罵的最慘的。網友認為我們媒體就應該曝光全天下所有的“黑幕”,所以央視315沒有曝光特斯拉,就被網友罵慘了。但事實上,特斯拉從來沒有像我們媒體公布過任何數(shù)據(jù),盡管我們對它一直說是消費者開車問題才導致事故的說法很不齒。畢竟普通商品還有防呆設計呢,特斯拉怎么就不反思一下,有什么改進空間可以讓消費者不誤操作呢?

說到這里,可能部分網友又要說了,我們好像就認定是消費者誤操作一樣。事實上,我們也不能確定,但就像法律上疑罪從無一樣,在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前,我們也不能替消費者打包票他們的操作就一定沒問題(畢竟只有特斯拉掌握著后臺數(shù)據(jù)),前面也說了,我們的信息來源最準確的一定是廠家的,問題是現(xiàn)在特斯拉不公布后臺數(shù)據(jù),這讓我們媒體很難辦。沒證據(jù)又不能說是特斯拉的錯,不說又會被網友罵,所以我們就變成了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

標 簽 汽車廠商   套路   媒體   特斯拉  
關注電動新車評,玩轉電動車
未知的車型 有興趣?
是否要放棄獎勵
全部填寫問卷才可以領取哦
確定放棄
再看看
0